一、舞蹈扮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舞蹈和其他艺术方式,既有共同的规律,又有各异的特质;既有关系,又有区别。舞蹈艺术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腕,着重表现言语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腕所难以表现的人们内在深层的情感世界,包括细腻的情感、深入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本身内部的矛盾抵触,从而发明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说到底,舞蹈是人体反映心灵动态的艺术,而心灵动态又是社会动态的真实写照。
扮演则包括“表”和“演”两层意义。依照我国传统的解释,表,即“情感之表现于外貌者也”;演,“模拟其事曰演”。这两句话直接明白地道出了“扮演”二字的含义。扮演艺术可分为舞台扮演艺术和镜头前的扮演艺术(电影和电视)两大类。舞台扮演艺术的最大特性是它的剧场性和假定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观众在剧场里观赏,这是一切舞台扮演停止中的共同现象。在舞台框框之内假定环境之中停止扮演,是戏剧扮演和舞剧(舞蹈)扮演的共同现象。在这个范畴内,如何看待观众,追求什么样的创作状态,以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停止扮演,构成了不同的扮演观念和扮演理论。目前,我国关于扮演理论方面的专着和文章,专家议论比拟多的有三大致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中国传统戏曲扮演体系(国内外有些专家又称为梅兰芳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扮演观念是在观众和演员之间树立起“第四堵墙”,追求“当中孤单”的创作状态。布莱希特则强调发明过程中的理性要素,提出“推倒第四堵墙”,以“间离效果”来毁坏舞台上的生活幻觉。而中国传统戏曲扮演体系,以为演员心理上基本没有“第四堵墙”这个观念。演员在舞台上看待观众的态度十分明白,就是面对面当场扮演给观众看。中国戏曲就是“当众扮演”。
那么,舞蹈扮演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创作状态,到底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扮演观念呢是“当中孤单”还是“当众扮演”抑或是追求“间离效果”,还是别的什么创作状态笔者以为,一个成熟的艺术种类,应从大量的扮演理论中笼统出本人的扮演理论。但是,由于历史和理想的种种缘由,中国舞蹈扮演固然在理论上有一段长久的历史,在理论上却还处于一个“童年”时期,这在一定水平上障碍了舞蹈艺术的开展。
二、舞蹈扮演与情感世界
1.舞蹈是情感世界的“极致”表现
舞蹈艺术是美的艺术,是擅长抒情的艺术,是人们内心情感世界最动乱不安的时辰呈现的一种形体活动,是以表达内心情感为主的艺术款式,是情感世界抵达“极致”的表现。舞蹈艺术是经过寻求和抓住人的思想感情最集中、最凝练、最动人、最漂亮之处,停止加工、发明,从而提炼出来舞蹈形象。也就是说,在精巧的舞蹈艺术构思中,把深沉的感情、生动的形象、丰厚的想象统一和交融起来,促使塑造的形象舞蹈化,以唤起观众的心灵美感。舞蹈扮演的最终目的都落在人类感情表现的“极致”二字上,有了情感世界的“极致”才有可能发明“精巧的舞蹈”。
|